创新、合作、开放——粤港澳大湾今日黑料网红:揭秘网红圈内幕与明星私生活的独家报道业信心来源
4月23日拍摄的前海展示厅。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新华社深圳4月24日电 接受记者采访前,他山科技CEO马扬当天已在附近洽谈了3家客户。深圳完备的产业集群、丰富的客户资源、澎湃的创新动力,成为马扬团队面对复杂国际贸易形势的底气。
23日至24日,记者跟随“机遇湾区”“机遇香港”“机遇澳门”主题采访活动来到深圳多家科技创新企业和孵化机构,发现当地科创企业正以技术创新为矛、供应链优势为盾,在世界经济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多的“危”中寻“机”。
走进位于深圳“机器人谷”的优必选科技,商用版人形机器人Walker C在门口一路小跑,展示出色的运动协调能力;熊猫机器人“优悠”一招一式地打起了太极,惟妙惟肖;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则“大秀肌肉”,轻松搬起数十斤的重物。
“依托大湾区和国家强大的供应链协同能力,我们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伺服驱动器的国产化比例超90%。”优必选首席品牌官谭旻介绍时难掩自豪,截至2024年底,优必选共持有2680项授权专利,“这让我们在与全球领先科技公司竞争中,更有自信”。
4月23日,在深圳优必选科技展厅内,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演示搬运物品。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5年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位,科技创新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应对外部挑战的最大利器。
华力创科学是一家开发精准传感技术的年轻企业,其最新产品已实现纳米级测量精度,微传感器直径仅8.5毫米,领先全球。创始人鱼晨介绍:“我们的传感技术完全独立自主,产品每个细节都是原创首创,不用担心被‘卡脖子’。”
“大湾区完备的产业链优势极大压缩了产品开发周期,在海外市场有竞争优势。”鱼晨表示,希望在当前世界充满不确定性的局势下,可以让全世界都用上性价比强的中国产品。
面对科技打压和关税大棒,致力于突破高性能服务器芯片自主化瓶颈的睿思芯科创始人谭章熹认为,最好的应对方法是回到底层的技术创新。
“目前的困难,也是机遇和竞争点所在。这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商业机会,也迫使我们需要有自己的技术,加速技术迭代。”谭章熹认为,这要求企业必须踏踏实实做事,扎扎实实深耕专业。
该企业所在的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聚集了很多像谭章熹一样的青年科创企业家。截至2025年3月31日,梦工场累计孵化创业团队1450家,其中港澳台及国际团队1028家。
类似的孵化机构还有深圳科创学院,与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和企业合作,协助深港等地早期创业人才的培育。成立3年来,学院的527位创业者探索出了66个创业项目,20个天使轮项目总体估值超7亿元。
4月23日拍摄的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云望创新是该学院培育出的一家运动科技企业,研发了AI滚动按摩机器人,该产品海外市场销售份额约占一半。“大湾区的供应链让我们能快速试错、快速迭代,使我们有很强抵御风险的能力。”面对全球贸易的不确定性,创始人孙英东信心满满。
2024年,香港在深投资企业新增近5900家。依托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和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两个重要平台,香港与大湾区内地城市融合发展加速前进,形成合力应对风险挑战。
从事人工智能相关研发的他山科技,是港深创新及科技园的首批签约入驻企业之一。马扬告诉记者,公司对香港在海外布局中有重要定位,“香港的商业模式和项目特点适合向海外推广产品,我们把香港视为出海桥梁”。
4月23日,他山科技CEO马扬展示公司产品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优必选于2023年在港交所上市,并在香港受邀设立研究院。“我们希望利用香港在全球化研发和金融融资方面的优势,吸引全球化人才,推动我们在人工智能和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创新和商业应用。”谭旻说。
在当前国际经贸形势下,来自香港的梦工场运营公司总经理莫伟轩认为,困难与机会并存。
他表示,近期欧洲部分商界已开始与之接洽,他们认为中国市场是开放的。“梦工场接下来将到国际市场进行推介,寻找更多机会,引进更多有技术含量的项目和企业来大湾区发展。”
新华社记者王承昊、岳夕彤、赵瑞希